由羅切斯特大學醫(yī)學中心 (URMC) 研究人員共同撰寫的JAMA的一項新研究發(fā)現,在過去十年中,極早產兒的存活率顯著提高。
這篇題為“2013-2018 年美國極早產兒的死亡率、住院發(fā)病率、護理實踐和 2 年結果”的論文研究了 1 月間 22-28 周胎齡出生的 10,877 名嬰兒的生存結果2013 年 1 月 1 日和 2018 年 12 月 31 日,在組成 NIH 資助的新生兒研究網絡的 19 個學術醫(yī)療中心。
積極治療的嬰兒在 22 周時的存活率為 30.0% (60/200),在 23 周時為 55.8% (535/958)。與之前在 2008 年至 2012 年之間進行的研究相比,該研究的存活率要高得多,在該研究中,22 周活產嬰兒的出院存活率為 7% (22/334),出院存活率為 32% (252/779) 23周的活產嬰兒。
URMC 的合著者兼新生兒科主任 Carl D'Angio 醫(yī)學博士表示,極早產兒結局的改善可歸因于多種因素,包括參與的醫(yī)療中心加強治療方案。
“學術醫(yī)療中心一直在采取最佳實踐,應用它們,并將它們傳播給全國范圍內越來越廣泛的群體,”D'Angio 說。
根據 D'Angio 的說法,各個領域的集體護理改進促成了結果的變化。“當我們觀察幾乎任何一組嬰兒的生存情況時,這是一系列因素。不同中心對他們的治療方式有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,但我們已經共同推進了一些因素,例如通風,營養(yǎng)和水合作用。”
根據 D'Angio 的說法,當嬰兒在 22 或 23 周時出生時,幾乎每個器官都是未成熟的,其中肺和大腦是最危險的系統(tǒng)之一。
除了研究生存結果外,該論文還評估了嚴重早產兒兩年后的健康狀況,包括神經發(fā)育、腦癱、視力、聽力、再住院和對輔助設備的需求等影響。略多于 8% 的人患有中度至重度腦癱,1.5% 的人雙眼視力下降,2.5% 的人需要助聽器或人工耳蝸,15% 的人需要助行器,例如矯形器、支架、助行器或輪椅。
標簽:
免責聲明:本文由用戶上傳,與本網站立場無關。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,并不構成投資建議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