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名著一個中醫(yī)還是六部名著?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,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,現(xiàn)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!
1、中醫(yī)是名著,有兩個版本:第一個版本:《黃帝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和《溫病條辨》第二個版本:《黃帝內經》、《本草綱目》、《本草拾遺》和《傷寒雜病論》《黃帝內經》《黃帝內經》分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兩部分,是中國最早的醫(yī)學典籍,傳統(tǒng)醫(yī)學經典著作之一(其余三者為《難經》、《傷寒雜病論》、《神農本草經》)。
2、《黃帝內經》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(yī)學上的"陰陽五行學說"、"藏象學說"、"病因學說"、"養(yǎng)生學說"、"藥物治療學說"、"經絡治療學說"等學說。
3、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(yī)學,呈現(xiàn)了自然--生物--心理--社會"整體醫(yī)學模式",是中國影響最大的一部醫(yī)學著作,被稱為醫(yī)之始祖。
4、2、《傷寒論》《傷寒論》,古代漢醫(yī)經典著作之一,是一部闡述外感病治療規(guī)律的專著。
5、全書10卷,東漢張仲景撰于公元3世紀初。
6、張仲景原著《傷寒雜病論》,在流傳的過程中,經后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《傷寒論》,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,名為《金匱要略方論》。
7、3、《金匱要略》《金匱要略》,西方常譯作“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”,方書上常譯作“Medical Treasures of the Golden Chamber”,中醫(yī)臨床經典著作,東漢張仲景撰,全名《金匱要略方論》,為《傷寒雜病論》的一部份,主要內容為雜病部份,參雜幾條《傷寒論》部分條文。
8、4、《溫病條辨》此書為溫病學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,共六卷,系清·吳瑭撰,嘉慶三年(1798)完成,前后化了六年時間。
9、刊行之后,為醫(yī)家所重,乃致翻刊重印達五十余次之多,并有王孟英、葉霖等諸家評注本,或編為歌訣之普及本。
10、今之溫病學教材,取該書之說亦最多。
11、依據葉桂的溫熱病學說,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、闡述風溫、溫毒、暑溫、濕溫等病證的治療,條理分明。
12、5、《本草綱目》《本草綱目》(公元 1578 年)明.李時珍著。
13、五十二卷。
14、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, 收載藥物 1892 種,附藥圖 1000 余幅,闡發(fā)藥物的性味、主治、用藥法則、產地、形態(tài)、采集、炮制 、方劑配伍等,并載附方 10000 余。
15、 本書有韓、日、英、法、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(jié)譯本。
16、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。
17、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,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,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,溶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,并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。
18、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。
19、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。
本文分享完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標簽:
免責聲明:本文由用戶上傳,與本網站立場無關。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,并不構成投資建議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 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