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古代科舉考試的等級順序,古代科舉考試中殿試的第三名叫什么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,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,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!
1、科舉考試分鄉(xiāng)試、會試和殿試。
2、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,由皇帝親自主持,考取后稱進士,第一名是狀元,第二名稱榜眼,第三名叫探花。
3、 明清兩代的考生無論年齡大小,首先參加入學考試,入學后稱為秀才。
4、秀才分三等,只有一等者可獲得官家每月發(fā)給的糧食(類似現代的獎學金)。
5、 唐代的時候,考試科目很多,而且每年舉行。
6、到了明代和清代,文科只設一科,考八股文(文句和段落);武科則考騎馬射箭和舉重等,每三年舉行一次。
7、中國皇朝就是通過分科考試來選取文官和武將的。
8、科舉考試的項目和內容,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側重。
9、進士科重在考雜文詩賦和策論,明清時特重經義。
10、明經科,以五經為主。
11、明法科,以律令為主。
12、明書科,以書法為主。
13、在考試方法和考試組織方面,科舉考試可謂集古代考試之大成,其中的經驗教訓至今仍有借鑒意義。
14、 科舉的考試方法,主要有口試,帖經,墨義,策論和詩賦。
15、帖經,就是主考官任擇經書中一頁,遮蓋全文,僅留一行,再裁紙為帖,蓋上三、五字,令考生念出或寫出這三、五字。
16、帖經是唐代科舉的主要考法之一,各科考試,均須帖經。
17、墨義。
18、就是從經書中編出若干個問題,要求考生用經書原文回答、策論,就是按策問臨場撰文回答問題。
19、這是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考法。
20、最后一種考試方法詩賦,即令考生臨場按文題和規(guī)定的格律創(chuàng)作詩賦。
21、唐自開耀元年后,規(guī)定進士科必須試雜文二篇(一詩一賦),然后試策。
22、科舉考試中的帖經、墨義、詩賦,是考試方法的重大發(fā)展,是現在的填空、簡答、論述、作文等考法的源流。
23、 外語開始學是在洋務運動期間 【察舉】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。
24、察舉有考察、推舉的意思,又叫薦舉。
25、由侯國、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(qū)內隨時考察、選取人才,推薦給上級或中央,經過試用考核,再任命官職。
26、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、賢良文學、茂才等。
27、《張衡傳》:“永元中,舉孝廉不行。
28、”《陳情表》:“前太守臣逵,察臣孝廉;后刺史臣榮,舉臣秀才。
29、”(漢代避劉秀諱,稱秀才為茂才) 【征辟】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。
30、征,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。
31、辟,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,再向朝廷推薦。
32、《張衡傳》:“連辟公府,不就。
33、”“安帝雅聞衡善術學,公車特征拜郎中。
34、” 【孝廉】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。
35、孝廉是孝順父母、辦事廉正的意思。
36、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,互相吹捧,弄虛作假,當時有童謠諷刺:“舉秀才,不知書;舉孝廉,父別居。
37、” 【科舉】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。
38、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,所以叫科舉。
39、從隋代至明清,科舉制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。
40、《詩話二則.推敲》“島(指賈島)初赴舉京師”,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。
41、到明朝,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,共分四級:院試(即童生試)、鄉(xiāng)試、會試和殿試,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,以“四書”文句為題,規(guī)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,解釋必須以朱熹《四書集注》為準。
42、 【童生試】也叫“童試”;明代由提學官主持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,包括縣試、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,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(秀才)資格,方能進入府、州、縣學學習,所以又叫入學考試。
43、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。
44、《左忠毅公逸事》“及試,吏呼名至史公”,這里就是指童生試,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(秀才),當時史可法二十歲。
45、《促織》“邑有成名者,操童子業(yè)”,“操童子業(yè)”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。
46、 【鄉(xiāng)試】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(包括京城)舉行的一次考試,因在秋八月舉行,故又稱秋闈(闈,考場)。
47、主考官由皇帝委派。
48、考后發(fā)布正、副榜,正榜所取的叫舉人,第一名叫解(jie)元。
49、 【會試】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,因在春季舉行,故又稱春闈。
50、考試由禮部主持,皇帝任命正、副總裁,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(jiān)監(jiān)生皆可應考,錄取三百名為貢士,第一名叫會元。
51、 【殿試】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,皇帝在殿廷上,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,以定甲第。
52、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,并不親自策問。
53、錄取分為三甲:一甲三名,賜“進士及第”的稱號,第一名稱狀元(鼎元),第二名稱榜眼,第三名稱探花;二甲若干名,賜“進士出身”的稱號;三甲若干名,賜“同進士出身”的稱號。
54、二、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,一、二、三甲統(tǒng)稱進士。
55、 【及第】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,應試未中的叫落第、下第。
56、《祭妹文》:“逾三年,予披宮錦還家。
57、”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,這里“披宮錦”即指中進士。
58、《祭妹文》:“大概說長安登科,函使報信遲早云爾。
59、”“登科”是及第的別稱,也就是考中進士。
60、 【進士】參見“殿試”條。
61、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。
62、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七回:“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。
63、”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。
64、據統(tǒng)計,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,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。
65、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,如唐代的賀知章、王勃、宋之問、王昌齡、王維、岑參、韓愈、劉禹錫、白居易、柳宗元、杜牧等,宋代的范仲淹、歐陽修、司馬光、王安石、蘇軾等。
66、考中進士,一甲即授官職,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,學習三年再授官職。
67、 【狀元】參見“殿試”條。
68、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,又稱殿元、鼎元,為科名中最高榮譽。
69、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,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。
70、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、王維,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。
本文分享完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標簽:
免責聲明:本文由用戶上傳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