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>> 綜合知識 >

致良知什么意思(致良知)

2022-12-07 01:06:29 來源: 用戶: 

關于致良知什么意思,致良知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,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,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!

1、“致良知”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。

2、“致”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,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,“致良知”也就是知行合一。

3、“良知”是“知是知非”的“知”,“致”是在事上磨煉,見諸客觀實際。

4、“致良知”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,知行合一。

5、 “致良知”是王守仁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(yǎng)論直接統一的表現。

6、致良知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。

7、《大學》有“致知在格物”語。

8、王守仁認為,“致知”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。

9、這里所說的“良知”,既是道德意識,也指最高本體。

10、他認為,良知人人具有,個個自足,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。

11、知行合一,是指客體順應主體,知是指良知,行是指人的實踐,知與行的合一,既不是以知來吞并行,認為知便是行,也不是以行來吞并知,認為行便是知。

12、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。

13、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,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。

14、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,主要是關于道德修養(yǎng)、道德實踐方面的。

15、擴展資料王陽明認為心靈態(tài)度決定行為方式、世界觀點,例如《列子》故事之“疑鄰竊斧”。

16、從此與朱熹學說分道揚鑣,建立了心學體系大成的開端。

17、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(fā),與朱熹的思想對立。

18、反對程朱理學“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,以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”的知先行后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行、“徒懸空口耳講說”的學風。

19、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系,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,但是同時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說中的知識論成分。

20、王守仁的觀點雖然有利于道德修養(yǎng),但忽略了客觀知識的學習,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學弟子任性廢學的弊病,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歸于王學的弊端。

21、參考資料百度百科-知行合一參考資料百度百科-致良知。

本文分享完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
  免責聲明:本文由用戶上傳,與本網站立場無關。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,并不構成投資建議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!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
大家愛看
頻道推薦
站長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