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思君不見下渝州什么意思,思君不見下渝州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,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,現(xiàn)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!
1、君:指峨眉山月。
2、一說指作者的友人。
3、 峨眉山月歌 作者: 李白 體裁:七言絕句 格律: 原文: 峨眉山月半輪秋,影入平羌江水流。
4、 夜發(fā)清溪向三峽,思君不見下渝州。
5、 譯文: 在一個秋高氣爽、月色明朗的夜里,詩人乘著小船,從清溪驛順流而下。
6、月影映在江水之中,像一個好朋友一樣,陪伴著詩人。
7、但在從清溪到渝洲的途中,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住,使詩人思念不已。
8、 注釋: ?、俣朊忌剑涸诮袼拇ǘ朊伎h西南 ?、谄角迹╭iāng):江名,即今青衣江,在峨眉山東。
9、 ?、郯l(fā):出發(fā)。
10、清溪:指清溪驛,在四川犍(qián)為峨眉山附近。
11、三峽:指長江瞿塘峽、巫峽、西陵峽,在今四川、湖北兩省的交界處。
12、一說指四川樂山的黎頭、背峨、平羌三峽,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。
13、 ?、芫褐付朊忌皆?。
14、一說指作者的友人。
15、下:順流而下。
16、渝洲:今重慶一帶。
17、 寫作背景: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 作者簡介: 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,祖籍隴西成紀(今甘肅秦安東),生于碎葉城(當時屬安西都護府,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),后遷居四川江油。
18、天寶初,入長安,賀知章一見,稱為謫仙人,薦于唐玄宗,待詔翰林。
19、后漫游江湖間,永王李璘聘為幕僚。
20、璘起兵,事敗,白坐流放夜郎(在今貴州省)。
21、中途遇赦,至當涂依李陽冰,未幾卒。
22、是唐代著名詩人,有《李太白集》。
23、李白所作詞,宋人已有傳說(如文瑩《湘山野錄》卷上)。
24、證以崔令欽《教坊記》及今所傳敦煌卷子,唐開元間已有詞調。
25、然今傳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,甚難斷定。
26、今仍錄《菩薩蠻》,《憶秦娥》各一首。
27、 鑒賞: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,意境明朗,語言淺近,音韻流暢。
28、 詩從“峨眉山月”寫起,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。
29、“秋”字因入韻關系倒置句末。
30、秋高氣爽,月色特明(“秋月?lián)P明輝”)。
31、以“秋”字又形容月色之美,信手拈來,自然入妙。
32、月只“半輪”,使人聯(lián)想到青山吐月的優(yōu)美意境。
33、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,即今青衣江,源出于四川蘆山縣,流至樂山縣入岷江。
34、次句“影”指月影,“入”和“流”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,意言月影映入江水,又隨江水流去。
35、生活經(jīng)驗告訴我們,定位觀水中月影,任憑江水怎樣流,月影卻是不動的。
36、“月亮走,我也走”,只有觀者順流而下,才會看到“影入江水流”的妙景。
37、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,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。
38、意境可謂空靈入妙。
39、 次句境中有人,第三句中人已露面: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(fā)進入岷江,向三峽駛去。
40、“仗劍去國,辭親遠游”的青年,乍離鄉(xiāng)土,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。
41、江行見月,如見故人。
42、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,于是只能“仰頭看明月,寄情千里光”了。
43、末句“思君不見下渝州”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,可謂語短情長。
44、 峨眉山——平羌江——清溪——渝州——三峽,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。
45、除“峨眉山月”而外,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;除“思君”二字,也沒有更多的抒情。
46、然而“峨眉山月”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,成為詩情的觸媒。
47、由它引發(fā)的意蘊相當豐富:山月與人萬里相隨,夜夜可見,使“思君不見”的感慨愈加深沉。
48、明月可親而不可近,可望而不可接,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。
49、凡詠月處,皆抒發(fā)江行思友之情,令人陶醉。
50、 本來,短小的絕句在表現(xiàn)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,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,而此詩所表現(xiàn)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。
51、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,共十二字,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。
52、它“四句入地名者五,古今目為絕唱,殊不厭重”(王麟洲語),其原因在于: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,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,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(tǒng)一起來。
53、其次,地名的處理也富于變化。
54、“峨眉山月”、“平羌江水”是地名副加于景物,是虛用;“發(fā)清溪”、“向三峽”、“下渝州”則是實用,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。
55、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,妙入化工。
本文分享完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標簽:
免責聲明:本文由用戶上傳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