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(guān)于關(guān)于描寫牧童的古詩,寫牧童的古詩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,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,現(xiàn)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!
1、《牧童》一詩,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:廣闊的原野,綠草如茵;晚風(fēng)吹拂著野草,還沒見歸來的牧童,卻先聽見隨風(fēng)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,笛聲時續(xù)時斷,隨風(fēng)飄揚。
2、牧童回來吃飽了飯,已是黃昏之后了,他連蓑衣也不脫,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。
3、詩中有景、有情,有人物、有聲音,這生動的一幕,是由遠及近出現(xiàn)在我們的視野里的。
4、 2.詞句解析。
5、 (1)“草鋪橫野六七里,笛弄晚風(fēng)三四聲。
6、”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,放眼望去,原野上草色蔥蘢;側(cè)耳傾聽,晚風(fēng)中牧笛聲聲。
7、一個“鋪”字,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,表現(xiàn)出來了;一個“弄”字,更顯出了一種情趣,把風(fēng)中笛聲的時斷時續(xù)、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,傳達出來了。
8、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,笛聲的悠揚悅耳,使我們想象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后的輕松閑適的心境。
9、未見牧童,先聞其聲,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。
10、當(dāng)然,這里的“六七里”和“三四聲”不是確指的數(shù)字,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(xiāng)村傍晚的靜寂。
11、 (2)“歸來飽飯黃昏后,不脫蓑衣臥月明。
12、”詩人筆鋒一轉(zhuǎn),開始寫吃飽飯的牧童休息的情景。
13、把以地為床,以天為帳,饑來即食,困來即眠,無牽無掛,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(xiàn)。
14、沒有家人聚集的場景,沒有伙伴嬉戲的情景,吃飽了飯的牧童,連蓑衣都不脫,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。
15、是累了,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?是喜歡月夜的景色,想好好地欣賞一下?仰望明亮的月兒,牧童心里會想些什么?或者什么都沒想,就睡著了……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,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(lián)翩。
16、 草場、笛聲、月夜、牧童,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,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。
17、《牧童》一詩,不僅讓我們感到了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,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,自然放松。
18、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,晚上有清風(fēng)明月相伴,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。
19、當(dāng)然,透過詩,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,對遠離喧囂、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(tài)的一種向往。
20、 ,《所見》的大意是:牧童騎在黃牛背上,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。
21、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,就馬上停止歌唱,一聲不響地站在了樹下。
22、這首詩寫的是“意欲捕鳴蟬”的情趣。
本文分享完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標(biāo)簽:
免責(zé)聲明:本文由用戶上傳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