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詠春》 此拳主要手型為鳳眼拳、柳葉掌,拳術(shù)套路主要有小念頭、尋橋和標指3套拳及木人樁。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為主,還有挫手、撩手、破排手、沉橋、粘打。主要步型有四平馬、三字馬、追馬、跪馬、獨立步等。它是一種集內(nèi)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術(shù)。它立足于實戰(zhàn),具有招式多變、運用靈活、出拳彈性,短橋窄馬,擅發(fā)寸勁為主要特點,以大閃側(cè),小俯仰,耕攔攤膀,摸蕩捋,審勢記牢,曲手留中的手法,以搭、截、沉、標、膀、腕指、黏、摸、熨蕩、偷、漏和“二字鉗陽馬”的身形步法為標志。憑借手橋肌膚靈敏的感覺,發(fā)揮寸勁力量的內(nèi)家拳法。 詠春拳黃師傅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龍曾跟隨葉問宗師系統(tǒng)地學習過詠春拳,可以說,李小龍創(chuàng)立的截拳道與詠春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(guān)系。葉問的十大弟子分別是粱相,張學健、何金鉻、招允、盧文錦、黃淳梁、王喬、倫佳、梁挺、李小龍、徐尚田?,F(xiàn)分布于世界各地。 [編輯本段]詠春拳拳譜: 大閃側(cè),小俯仰,小閃側(cè),大俯仰,審勢牢記(審勢指眼法來講,它是克敵制勝的前提。審勢有兩個含義,對自己來說是蓄勢,對對方來說是乘勢。)二橋上勢,里簾必爭。明動靜,知有無,知進退。一拳一掌,一馬一步,步要穩(wěn);(打擊有三停,一停于肩窩,二停于肘拐,三停于掌根指尖,必須常練“小念頭”并要持之以恒,便可水到渠成,氣隨意發(fā)。)腰胯動,橋不動,橋動腰胯不動。 步法----鉤、針、踢。 腳法--寸、拐、撩、殺、踩 詠春拳的特點 詠春拳是一種十分科學化和人工化的拳術(shù)。其長處在于埋身搏擊。它拳快而防守緊密,馬步靈活和上落快,攻守兼?zhèn)浼笆毓ネ冢⒅貏側(cè)岵?,氣力消耗量少? 詠春拳就其理論、心法、手法等創(chuàng)有小念頭、尋橋和標指等三拳套及木人椿法。更配合黏手練習以訓練及敵橋手雙接后的感覺和反應。詠春拳用一種叫做“寸勁”之發(fā)力方法來攻擊和防守。理論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線、埋zheng、朝面追形、左右兼顧、來留去送、甩手直沖等,以最短距離和時間去進攻和防守。 以下是詠春拳特點之逐項陳述: (一)理論和心法: ?。?)中線理論:中線者由人體頭頂至尾閭(尾龍骨)之線。若將敵我之中線連接便成一個中線平面。若配合(朝面追形)我們在進攻和防守方面是絕對的有利。在進攻方面我們沿著中線配合(朝面追形)向敵方中線攻擊,這是敵我最短之距離;同等拳速,拳軌近者當然較快擊中。再者我們?nèi)魡枖撤阶蠡蛴夜簦瑢Ψ胶苋菀仔度ノ覀冎?。但若我們向敵方中線攻擊,對方則甚難卸力,而且受力較重。在防守方面我們守中線,配合(朝面追形)及沿著中線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,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軌。 ?。?)朝面追形:與對方朝正面對面者為“朝面”。若不能“朝面”(如對方面向其他方向)我們之面沿著中線平面追望對方中線之形者是為“追形”。 詠春對敵時盡可能是正面朝敵的。不論敵方環(huán)繞著我走向任何方向我們必定朝面追形向著敵方。其好處如下: ①防守方面:簡化敵人向我們進攻的來向。因為正面之攻擊,敵人向我們進攻之來向只限于九路。九路者即左上、左中、左下、中上、中中、中下、右上、右中、右下。因此我們對敵人來勢較易捉摸。 ?、谶M攻方面:配合中線理論,我們較易擊中目標及敵人受力較重。 ?、鄢鍪挚於靶。弘p手能同時到達敵人,所以出手時不用轉(zhuǎn)動膊頭,因此出手之影(先兆)會很少,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顧。 (3)埋zheng理論:詠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數(shù)是手zheng緊貼著中線平面的。好處如下: ①巧方面:可搶中線以達最短距離和最重之攻擊。 ?、谑胤矫妫阂环矫媛駔heng本身已保護身體若干重要部分,另方面守中線以達最短距離之防守。 (4) 收zheng理論:詠春出手后(不論是攻或守),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,手zheng屈曲是為收zheng。這樣除了有利自己同一雙手能立刻再作攻擊外,在防守方面使敵方難以取我們之關(guān)節(jié)并守位方面亦會較緊密。 (5)”來留去送”心法:“來留”者對方向我擊來之手法,我們除了消外最好盡可能將其留住,以便利用詠春橋手相接之感覺將其控制?!叭ニ汀闭?,當敵方強力向我們擊來,我們利用手法,把擊來之方向改變,令其攻擊不能擊中我們,若可能我們應當再加力順其勢向改變后的方向送去,令敵方失勢或招式用老。 (6)“甩手直沖”心法:“甩手”者是當對方突然將與我相接之橋手撤去(不論向任何方面)。每當對方“甩手”,我們應以第一時間發(fā)招沖出直攻敵方為之“直沖”?!皝砹羧ニ汀焙汀八κ种睕_”心法,是從黏手練習鍛煉出來的。 ?。?)守攻同期:當我們消對方之攻擊時,在可能范圍內(nèi)我們應同一時期發(fā)招攻向?qū)κ?,這樣將會由被動變主動而達到后發(fā)制人。 ?。?)其他輔助心法: ①不消“過籠”:詠春消手以能消對方來手而不超過防守所需范圍為原則。對方來手若不可能擊中我們,我們則不需要運用任何消法。不消“過籠”可以減少氣力和時間的消耗。消后反擊敵當會更快。 ②不“追手”:“追手”者,離開防守所需范圍來追著去接觸對方橋手也。詠春拳長于橋手相接后之感覺和反應。所以初學詠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識地犯“追手”的錯誤。若敵橋手不在我之防守范圍內(nèi),我們不要追著去接觸其他橋手,反之應該趁機向敵攻擊以求擊敵。若對方用橋手消我們之攻擊,我們便達到接觸對方橋手之目的;這是“尋橋”方法之一。 ③不“沖身”:詠春出手(攻或防)、馬步上落和轉(zhuǎn)變都要以維持重心為原則。盡量減少被對方借力機會而至“失形”?!笆巍闭呤ブ匦亩荒鼙3謱持胶鉅顟B(tài)也。 ?、懿恍杞柚恢枚l(fā)力:詠春拳的“攻”與“守”皆以能鍛煉到從任何位置都可以發(fā)力為原則。換句話說,無論手在何處皆能發(fā)力不從心消對方來手或向?qū)Ψ焦舳恍枰獙⑹质栈鼗蛱岣咭涯骋晃恢脕韼椭l(fā)力。 ?。ǘ按鐒拧蹦嗽伌喝米鞴シ乐畡帕Γ喾Q“彈勁”或“短勁”:這是一種短暫而有爆發(fā)性和能于短距離(約兩寸)內(nèi)發(fā)出殺傷力擊敵之勁力?!按鐒拧笔菑男∧铑^,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鍛煉。 (三)黏手練習:其目的是: ?。?)鍛煉與敵方橋手接觸后之感覺和反應。 ?。?)鍛煉制造和尋找敵方之空隙。 ?。?)鍛煉雙手之左右兼顧和一心二用。 (4)鍛煉詠春拳心法如“來留去送”、“甩手直沖”、“不消過籠”、“不追手”等等。 (5)練習攻,防手法與組合。 ?。?)練習手法與馬步之配合。 感覺者乃是當雙方橋手相接后,對方有沒有破綻和空隙,對方力度之方向和轉(zhuǎn)變?nèi)绾?,以及對方之攻擊和防守中有沒有破綻等所有“資料”的體會。詠春拳特別注重感覺和反應。我們認為用眼吸收后而發(fā)出之反應是較橋手相接后感覺之反應慢。因為從眼看到要經(jīng)神經(jīng)線傳上大腦,然后大腦才下命令去作適當反應。然而橋手相接之感覺反應乃是走捷徑的經(jīng)由脊骨神經(jīng)而發(fā)出的,所以反應較快。經(jīng)過適當鍛煉后橋手相接之感覺和反應當會達到。 [編輯本段]詠春之馬步 馬步,是練功夫最重要的基礎,各種拳術(shù)對馬步的動作要求有所不同,作用也不相同。 短打拳術(shù)的馬步有:外鉗陽馬、內(nèi)鉗陽馬、二趾鉗陽,三角(藏三腳)鉗陽馬、吊提馬、單蝶馬、雙蝶馬等。 外鉗陽馬:左腳在前,右腳在從,站成不丁不八;左膝關(guān)節(jié)向外互相扭旋,使髖關(guān)節(jié)骨頭向后移靠,右膝關(guān)節(jié)向外扭旋,使髖骨向前移靠,兩膝關(guān)節(jié)的力相互拉開,兩髖關(guān)節(jié)成相夾,右腳占三分力,左腳占七分力(三七馬);身形偏向后龜背,田雞肚(即含胸拔背、收腹)。外鉗陽馬能使兩腳的力由則旋向外則,使外則肌肉膨脹有力。 內(nèi)鉗陽馬:兩腳站好不丁不八后關(guān)節(jié)向內(nèi)扭鉗,髖關(guān)節(jié)向外旋開右膝關(guān)節(jié)向內(nèi)鉗靠,形成兩膝相夾相合的力,髖關(guān)節(jié)的力相反成相互拉開,左腳占七分力,右腳占三分力。身體前撲,吞腰松胯。 二趾鉗陽馬:兩腳左右分開,距離比兩肩略寬,兩腳第二趾筋用力向內(nèi)向后拉,髖關(guān)節(jié)內(nèi)則也同時互相對拉,力向骨內(nèi)收斂。 三角鉗陽馬:兩腳站在身體中線兩邊,然后從腳趾開始收縮關(guān)節(jié)繼而收疊跟關(guān)節(jié)、膝關(guān)節(jié)、髖關(guān)節(jié),節(jié)節(jié)鎖緊。 外鉗陽馬主練外則肌肉和筋膜,內(nèi)鉗陽馬主練內(nèi)則肌肉,二趾鉗陽馬主練筋,三角鉗陽馬主練骨。各馬互為轉(zhuǎn)變即為“步”,步是筋、骨、肌肉易變所產(chǎn)生出來的動態(tài)。 鉗陽:“動則生陽”,“陽”指人體的陽經(jīng)、氣,腎陽、心陽、肝陽;督脈,陽蹺脈和足太陽膀胱經(jīng)。所有凡帶鉗陽的都要用些力,含蓄陽經(jīng)脈緊些,使陰經(jīng)暢通,練以達陰陽平衡,故名鉗陽馬。 持之以恒,細心體會。馬步運動自如時,三盤也就形成,初級套路多用以上馬步。以上淺見供愛好者查考,并作拋磚引玉之用。 詠春拳是一種十分科學化和人工化的拳術(shù)。其長處在于埋身搏擊。它拳快而防守緊密,馬步靈活和上落快,攻守兼?zhèn)浼笆毓ネ?,注重剛?cè)岵?,氣力消耗量少? [編輯本段]詠春拳散打技術(shù) 詠春拳為南拳中實用性、技擊性較強的拳法之一,在我國、廣東、福建等地流傳廣泛。為使初習者明了筑基功夫,現(xiàn)將詠春拳中基本手腳致用法簡示如下,以供習者參考。(穿白衣者為甲方,黑衣者為乙方。) 手法 詠春拳中用“有手無腳”來形容手法之快。 1.拍手直沖:甲以右箭馬與乙相對,乙進步直線拳攻甲頭部,甲向左側(cè)圈步進馬,同時左手拍手、右手日字拳直擊其肋部,前膝拐打乙膝窩處 要點:圈步拍手與直沖要做到同時到位。 2.枕手直沖:乙進步直線拳攻甲面部,甲攤手攤其來拳,同時進馬,左手攤手變枕手、右手護手日字拳直擊其頭部(圖4~圖5)。 要點:枕手進馬、日字拳同時到位,不能脫節(jié)。 3.膀手抱拍掌:乙上步直攻甲面部,甲右膀膀其來拳,同時前腳左圈,右手膀手與左手成抱拍掌,拍擊對方(圖6~圖8)。 要點:膀手成抱拍時,要充分借助圈步進馬的力量。 4.日字拳砍頸掌:甲進步右拳直擊乙頭部,乙搖頭閃躲,同時前拳欲攻甲中線,甲右拳不回收成掌,直砍其頸部(圖9~圖10)。 [編輯本段]詠春拳伏虎手直攻與小念頭對拆 古勞詠春拳伏虎手是一種取力點之技法,與太極拳之□、□、擠、按一樣,在實作中靈變而用。下面僅介紹本門掌法的正面直出直入伏虎直攻對拆法。 掌法的伏虎直攻,本門多以長橋長手而用,有攤、攝、閘、拖(扣)、勾、擒等法,發(fā)力進攻有撐勁和寸勁。實作對拆中,雙方各守中線,把橋手盡量伸出,意、氣、神,手、身、步合一,“迎面追中”,雙掌始終對著對方中線發(fā)撐、寸之勁。四手(掌)不空,以掌伏纏對方來手,一旦得勢,即以連環(huán)掌擊之,此為以長制短之直取法,是一種高級的戰(zhàn)術(shù)。以我之長勁緊追其中線,發(fā)撐、寸之力,可令對方失重受挫。能攻其失重就無需回手伏制,只需窮追猛打便是,故使對方失重是目的、是戰(zhàn)機,至于用掌、用指、用肘,可視情況而定。而對拆中的伏虎是確保撐、寸勁使對方失重的關(guān)鍵。其一,無論以何種打法而使其失重再擊之,必須要有上、中、下三路的嚴密控制,不管是實作中的接手和甩手都能控伏之。其二,控伏之手不是簡單的擋格,而是通過伏虎對拆,在極近的距離內(nèi)以皮膚意感阻纏,知其力點,順勢發(fā)起進攻,靈變而用,其目的也是先使對方有失重感再擊之或放之,或借我順人背之機進擊。一句話:非簡單直出直入之伏擊,應根據(jù)對方實力而定。其三,伏虎本身是一種取力點變化打法,能知其力點變化則是反攻最好的時機,功深者,只要能觸對方的皮膚或衣物,則可知對方力點變化,而有感皆應。其四,經(jīng)過伏虎對拆法,可以練就伏虎技法的勁力和橋、掌之內(nèi)勁,使內(nèi)實外松,全身內(nèi)氣連綿不斷,能軟能硬,無物可施。伏虎技法是一種意感靈變技法,用力如太極之隨機應變。其五,經(jīng)過不懈的伏虎對拆,能使身步重心篤實,氣順而不喘,在瞬息萬變的實戰(zhàn)中,光靠表面的伏虎動作是不夠的,必須要具備阻纏接手之“伏 ”之勁,才能靈變而動。伏 之勁來自手橋手掌之篤實內(nèi)勁和身步重心的篤實,這種功力可從伏虎直攻“實斗”對拆中求得,是功技合練的妙法。伏虎長橋長手的直攻以功力為帥、技法為母,兩者合一方能作用。 何祥耀先生所學的詠春拳師承于其祖師郭寶全(郭寶全與梁贊是同代異師兄弟),與筆者分屬第四、第五代傳人。何是我所遇到的功力最深的詠春拳高手,他的橋手勁力在圈纏作用下,做到壓不動、拖不著,長橋手的寸、撐之勁足以管制住對方的來勢而令對方失重受擊。與他較技時,我只有防纏之勢,卻無變化之力,原因是他的功底太深了,他雖不能制我,但令我十分被動(我只是斷續(xù)地拜師學習了五年時間,其余時間則迷于研究和教徒)。他對我說,師傅只教他小念頭和長橋長手直攻對拆,自己八九年來不停對練,并四處尋高手較技幾十次,從未輸過。后來他成了我的知己,有空便來找我研究拳術(shù)、醫(yī)術(shù),還送了他那一門詠春拳的拳譜給我。我認真研閱后發(fā)現(xiàn),這本拳譜中的技法、理法、練法與本門十分相似,整本拳譜有二十余個散手動作、小念頭對拆法及高級長橋黏手對拆法,主練直出直入之正面長橋手“搶攻”。這種以橋代掌的留制,微動于一出一入的千變?nèi)f化之中,充分發(fā)揮“長能制短”作用,與本門各種長橋長手的直攻伏虎打法是一樣的,不同的可能是古勞詠春拳擅走勢和擅發(fā)左右橫力。我問何祥耀先生:“身材高大或手掌寬大肉厚者多天生力大,而你的手掌如女子般光滑尖細,你現(xiàn)在的功力一定是后天所練?!彼c頭笑著說:“的確是通過黏橋?qū)Σ鹁毘鰜淼膬?nèi)勁,是用整整八九年拆練浸泡出來的。”故古勞詠春拳之伏虎對拆法是小念頭拆法的延伸,是技與力的反復修煉而成,是從“留”至“送”的直接過渡,是由跟制發(fā)展到搶攻的演變,也是令敵失重、以快攻取力點的高級打法。所以本門小念頭的對拆是此法的根基,其主練“來留去送”的手法,通過嚴密控制對方上、中、下三路來勢,才能知其力點、方向變化,以伏虎攻勢借力借勢擊(放)之。功深者以失重快打更為直截了當,舉手可敗敵(佛山詠春之長橋長手正面直出直入多用此法)。本門也有這種長橋手直攻的手法,但主張以巧力而勝,視具體情況而用,做到保中用中、占據(jù)主動、避實擊虛、借勢攻勢、借力打力、引進落空、招招在前。所以對拆時間較長,約三年后才知其用,七八年功技始有大成。 20世紀80年代初,我隨趙赴繼師傅到廣州陳兆全師叔處練拆小念頭(當時我剛學完小念頭拆法)。兆全師叔以右手搭上我右手掌背,即對我說:“你還沒有黏隨之內(nèi)勁。”我心中不解,欲把手向后縮,左手速制其手橋中節(jié),不料兆全叔攝手變閘手,微轉(zhuǎn)身以閘手斜向后下方一壓,左手輕拍我左肩。我只覺重心忽失,身體前沖,他又乍變攝手,把我拉回原地,其動作之快,我只感到他的攝掌如磁石一樣控制著我,動也不是,不動也不是。兆全叔對我說:“伏虎之手在于意勁,粘著你的手如控制著你的心,使你不戰(zhàn)自寒。完全是你自己撞擊過來的力,我只順勢微發(fā)力,你就跌了。若我真發(fā)力,你一定跌得更重!”可見兆全師叔通過二十余年對拆,技力已達爐火純青!兆全師叔要我練功時循序漸進,萬萬不能急,先專心習練小念頭拆法,思想要投入,從中體會意控能力,功到自然成。從此,我靜心苦練,終悟得伏虎靈變的心法。 筆者認為,小念頭拆法之來留去送,是詠春拳習者必經(jīng)之路,且適應個矮體弱的人運用。當小念頭之勁力、技法有實作能力后,則應轉(zhuǎn)入本門“你上我下,你下我上”的對拆法,即長橋長手的顧打合一之法(小念頭來留去送是間接打法,也是中橋短手打法)。兩者功成后,才可進入直接進攻的長橋長手失重伏虎打法(高接低攀打法)。故小念頭對拆與伏虎直攻是習練對拆的必經(jīng)之路,望習者領悟。 伏虎手可用于掌、橋、膀、肘等法上。手掌伏虎直出直入進攻的正面打法,必須要具備渾圓的內(nèi)勁和外抗能力。實戰(zhàn)中,即使是有伏虎手嚴密管制和以長取中的舍遠求近打法,亦難免百密一疏,且不一定很快適應對方的路數(shù),故應在伏虎對拆中加入它法而練,以適應各種打法。 [編輯本段]古勞詠春--龍筋虎骨金剛勁功 1:頭頂天,腳立地,面部放松,雙手自然下垂。 2:雙腳分開與肩同寬,雙手內(nèi)旋成手心向后,大拇指頂住食指中節(jié),其余三指彎曲貼手心,手腕盡量回勾。 3:直臂上舉至極限。自然呼吸。 要領:手腕必須盡量勾緊,自我感覺小臂陰陽面均有緊繃拉伸感為合度,大筋才能強行挑起,增加整體勁力。同時加速氣血運行,為以后排打打下堅實基礎。初練時動作到位后,停留十次呼吸方可進行下一個動作,中間不可放松,以后每天增加一次呼吸,直至36次為至,以下各式除特別說明,均適用此原則。 4:接上式,雙手成勾狀不放松邊外旋邊下降至略低于肩。 5:盡力交*,此時肩關(guān)節(jié)應有強力拉伸之感,交*至極限后不動,自然呼吸。 6:側(cè)面圖。 7:接上式,雙手邊打開邊變?yōu)橄蚍捶较蚬淳o,至雙臂左右平伸,手掌根外推,掌指回坳,自然呼吸。 8:手指伸直成立掌,掌根外推掌指回坳,自然呼吸。 9:接上式,雙手立掌變?yōu)橹赶蜃笥覂蛇?,盡力向兩側(cè)拉伸,自然呼吸。 10:接上式,雙肩膊極力內(nèi)旋,帶動雙臂翻轉(zhuǎn)至極限,手心變?yōu)橄蚝笊戏剑ň毩曇欢螘r間后將完全向上)自然呼吸。 11:接上式,雙手再變?yōu)橄騼蓚?cè)前拉伸,手心向下,自然呼吸。 12:接上式,雙手變?yōu)槭中南蚯?,仍向兩?cè)極力拉伸,自然呼吸。 13:接上式,雙手放松內(nèi)合,內(nèi)外勞宮相對。 14:雙手下按至胯前,緊接下動。 15:左手下勾,右手上勾,左臂向右后方,右臂向左上方扭轉(zhuǎn),帶動腰胯向左右旋轉(zhuǎn)至極限,此時右肋應有拉伸感,自然呼吸。要點:雙腿不可彎曲,雙眼盡量看到右踝關(guān)節(jié)外側(cè)。 16:動作同上式,方向相反。 17:接上式,回到正面后,手直臂上舉如圖2。 18:雙手變掌前伸,應感覺脊椎有拉伸感(初練時不可用力過度,須循序漸進,切記)。自然呼吸。 19:接上式,上身緩慢直立,雙手回收(同時腳跟離地)。 20:發(fā)聲吐氣,雙掌前推。雙腳跟震地,反復三次。要點:雙掌前推應松沉有力,雙腳震地不可過分用力,切記。 21:雙手回收放松下按。 22:雙臂外旋打開至兩側(cè),手心向里。 23:雙手后伸,勾緊,上身后仰至極限(注意自我保護,量力而行,不可貪功,以免受傷)。自然呼吸。 24:上身回正,三推掌。 25:收式,雙手回收,下按后置于身體兩側(cè)。 訓練指南: 本功法為秘傳功法,某些傳人亦稱為“五指枚”或“八方展”。其機理類似少林真?zhèn)饕捉罱?jīng),伸筋拔骨強化勁力之效極其明顯,每日只須練兩次,每次15—20分鐘,2月可收奇效。有腎虧諸癥者,練習時加上實腹提肛的練法,可收不藥而愈之效。欲強化攻擊力者,每次練完,放松全身后可加入甩手輔助練習,熟練后可產(chǎn)生如鏈子錘般的重拳殺傷力。欲增加抗擊力者,練習至每式可堅持20式呼吸時,可用拳掌拍打身體,拍打時,身體繃緊發(fā)聲抗擊,可練出活性抗擊功力。前后左右四方向伸展脊椎,可使錯位的部位復位,消除傷患舊疾。 [編輯本段]詠春拳“四門”原理的運用 詠春拳給人最大的印象恐怕就是“招法快如閃電”及“手法之防護風雨而不透”了。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手法的密集而有效地防護呢?這就需要來研究詠春拳“擋四門”原理了,在這里且簡稱為“四門”原理。 所謂的“四門”,也就是在身體的正面劃出一個四方形的面積,然后再在此四方形面積內(nèi)劃分為4塊面積均等的方形區(qū)域作為對方攻來時各種格擋法的依據(jù)(如右圖所示/本圖為李小龍早年所繪)。此“四門”之標準是高不過眉、寬不過兩肩、低不過腿。 具體施用標準如下: 一、前手上半側(cè)為“高外側(cè)門”:該處主要用來防御攻向已方頭部右側(cè)的打擊動作,而且無論對方用何種動作(包括拳或掌)向此處攻來時,我方都可用前手迅速將之擋至外側(cè)。 二、后手的上半側(cè)為“高內(nèi)側(cè)門”:該處主要用來防御敵方攻向已方頭部左側(cè)的打擊動作,而且無論對方用何種動作向此處攻來,我方都可用后手迅速將之擋至外,或擋向右側(cè)。記住,此時須一手防御另一手迅即攻擊,亦即做到“攻守合一”,在手部格擋的同時,身體盡量不要有左右的擺動動作,以免影響自己的重心平衡。 三、前手的下半側(cè)為“低外側(cè)門”:主要用前手之外腕部來做短促快速的格擋動作,也就是用來防御對方攻向已方右肋、右腰等右側(cè)要害處的打擊動作,例如可用來防御對方的低位拳法或快速踢擊動作。 四、后手的下半側(cè)為“低內(nèi)側(cè)門”:主要用來防御對方攻向已方身體左側(cè)要害處的攻擊,例如用來格擋其低位拳法或是中位踢法等,擋觸的部位仍然是外腕部(亦即腕骨之下鋒處),在實戰(zhàn)中運用本動作時應做“雙手同步動作”,也就是左手擋出的同時,右手亦果斷出擊并準確擊中了對手。 [編輯本段]詠春氣功 提起氣功練習,人們馬上就想起意守丹田及打通大小周天諸法度。氣功與神秘、未知息息息相關(guān)。然而詠春氣功是簡單而實效的。 腎氣歸元功法,是詠春的養(yǎng)生氣功。它由當代詠春拳拳門宗師岑能先生根據(jù)“達摩易筋經(jīng)”的基本原理,結(jié)合練功實踐而獨創(chuàng)。 氣功鍛煉,是練功者利用特殊的形體和松靜方法作用於人體內(nèi)的五臟六腑和經(jīng)脈穴位,借助空間的物質(zhì)元素,通過“吐納”或“導引”的方法強化人體機能,促進氣血循環(huán)、保持氣血興旺的一種方法,是經(jīng)過幾千年的長期實踐,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(tǒng)健身方法。 腎氣歸元氣功崇尚自然。在功法上是自然呼吸,不別家氣功那樣把呼吸壓抑為腹式的慢、細、悠、長,也無須固守丹田。此功法能疏通各個經(jīng)絡臟腑,發(fā)功快,見效速,使神、體、氣三者即人的精神、形體和氣息有效地結(jié)合起來,經(jīng)過回圈漸進,持之以恒地認真鍛煉,從而使五臟六腑、十二經(jīng)脈、奇經(jīng)八脈等得到充分的調(diào)理,進而達到保健強身、防病治病、抵御早衰、延年益壽的目的。 據(jù)岑能先生介紹,腎氣歸元功法是詠春拳的收功法。在練習完詠春的各套拳法(如小念頭、尋橋、標指等)和功法(木人樁、臥虎功、紅砂手等)后,均須練習腎氣歸元功,意在將所練功法的功力納入體內(nèi),為己所藏,所謂功法是也。故我詠春同門中人不可不察、不可不練。 注意事項 一、練功時間:腎氣歸元功法練習時間宜是申時至亥時(即下午5時至晚上11時)。這段時間練習可以活躍腎納內(nèi)氣,促進心腎相交,滋養(yǎng)五臟六腑,起到練氣化精、練精化氣、益補精腎的作用。當然,在早晨或其馀時間練功亦可以,無任何負作用,不會走火入魔。 二、練功環(huán)境:最宜空氣清新、人少寂靜的地方,避免日照射和冷風吹襲。 三、在此功鍛煉中要節(jié)制性生活。 四、飲酒不要過量,要少飲,酒醉可使氣亂,少飲也能助氣。 五、不要動怒,怒火傷肝,發(fā)生氣逆,有害身體。 六、在練功中不要講話。 七、一般三個月內(nèi)腰后命門有溫熱感覺,由點及面遍及全身,但切不可盲目追求、要聽其自然,聽之任之。此快感屬練功入門之啟示,但不要刻意追求。
標簽:
免責聲明:本文由用戶上傳,與本網(wǎng)站立場無關(guān)。財經(jīng)信息僅供讀者參考,并不構(gòu)成投資建議。投資者據(jù)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 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