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(guān)于揚一益二知乎,揚一益二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,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,現(xiàn)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!
1、“揚一益二”是說揚州位于第一,益州居于第二。
2、這是唐代后期社會上對于揚、益二州繁榮的稱道。
3、揚、益二州的繁榮顯現(xiàn)在經(jīng)濟方面。
4、這和長安、洛陽不同。
5、長安、洛陽作為都會是具有政治因素,乃是政治都會。
6、揚、益二州卻是經(jīng)濟都會,再具體說來,長安是當時的政治中心,揚州則是經(jīng)濟中心,其間是迥然不同的。
7、“揚一益二”雖是唐代后期流行于社會上的說法,但二州作為經(jīng)濟都會,淵源很早,隋煬帝即位之初,即已向往揚州,其所開鑿的通濟渠、邗溝、江南河和長江配合起來,就更增加揚州的繁榮。
8、揚州位于邗溝入長江之處,隔江就是江南河的起點。
9、地理形勢促成當?shù)氐姆睒s昌盛。
10、長江航運可以直溯到益州治所的成都,揚、益兩州更可互相交往呼應(yīng),相得益彰。
11、 以揚州為中樞所形成的交通網(wǎng)絡(luò) 前面論述長安的水上交通時,曾征引過唐人對于汴渠也就是通濟渠的記載說:“自揚、益、湘南至交、廣、閩中等州,公家運漕,私行商旅,舳艫相繼。
12、”這段記載也可作為對揚州的稱道。
13、可以說自通濟渠修鑿成功后,揚州遂成為當時全國重要水路交通的中心。
14、長江及其以南各地的商旅和運漕都是集中到揚州,再向西北運到長安和洛陽,甚而通過永濟渠,還可運到清河(貝州治所,在今河北清河)和幽州。
15、 唐代記載所說的湘南至交、廣和揚州間的交通自然是由水路往來。
16、發(fā)源于南嶺上的水道大都南北分流,無由溝通,可是湘、漓二水間的靈渠,自秦代史祿開鑿以來,卻是另辟蹊徑。
17、靈渠中間也曾有過湮廢,唐代迭經(jīng)修理,還能通行巨舟。
18、這是難得的盛事,使五嶺南北的船舶得以往來無阻。
19、由漓水下行,經(jīng)過桂州(治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桂林),下入郁水,即可至于廣州。
20、由廣州溯郁水,可至邕州(治所在今廣西南寧)。
21、由邕州有路可通安南都護府,也就是交州。
22、 南嶺雖阻隔南北,其間也是有陸路可以往來的。
23、前面說到由長安出藍田關(guān)至廣州的道路,在韶州(治所在今廣東韶關(guān))之北越過南嶺。
24、韓愈被貶至潮州(治所在今廣東潮州),就由此過嶺。
25、由韶州北行,還可越大庚嶺至于贛州(治所在今江西贛州),循贛水而下,過洪州,進入長江,轉(zhuǎn)至揚州。
26、前面所說的張九齡所開的大庾新路,就在這條道上。
27、 由揚州至閩中,自是另外一條道路。
28、這是由揚州渡江,到了潤州,循江南河南行,至于杭州。
29、這是江南河的終點。
30、由杭州溯浙江水而上,經(jīng)睦州(治所在今浙江建德東)和衢州(治所在今浙江衢州),就可到建州(治所在今福建建甌)和福州(治所在今福建福州)。
31、建州和福州都是閩中。
32、唐末,黃巢南攻宣州不克,引兵入浙東。
33、開山路七百里,攻福、建諸州。
34、由宣州至浙東未悉出于何途,婺州及衢州皆浙東屬縣。
35、黃巢至少是到過這兩州的。
36、所開的山道,據(jù)說就在衢州之南的仙霞嶺上。
37、仙霞嶺上的道路,后來一直通行,當是南北的大道。
38、應(yīng)該指出,黃巢所開的山路只是對道路的修整。
39、原來還是有道路的。
40、唐憲宗元和年間的記載,明確指出:“衢州南至建州七百里”,就是證明。
41、 揚州近海,沿海各處就可藉海道相往來。
42、前面曾經(jīng)說過:唐時江淮等處供應(yīng)幽州北軍的給養(yǎng),是由汴渠和永濟渠運去的。
43、也許由于物資繁多,還須假道于海運。
44、這樣的情景杜甫詩中曾有所道及,一則說:“漁陽豪俠地,擊鼓吹笙竽。
45、云帆轉(zhuǎn)遼海,粳稻來東吳,越羅與楚練,照耀輿臺軀。
46、”再則說:“幽燕盛用武,供應(yīng)亦勞哉。
47、吳門轉(zhuǎn)粟帛,泛海陵蓬萊。
48、”杜詩中雖然提到越羅、楚練,并說到吳門,實際上都應(yīng)是由揚州起運的。
49、 當時沿海有幾處海舶停泊處,其中沒有列上揚州。
50、前些年間,揚州城南施橋曾發(fā)現(xiàn)一艘唐代沉船,就其殘跡看來,應(yīng)是一艘海舶,而不是江船。
51、可見當時揚州的海上交通是相當發(fā)達的。
52、唐肅宗上元年間,田神功入揚州,商胡、波斯人被殺害者就有數(shù)千人,揚州的商胡、波斯人是很多的,《太平廣記》中曾有不少篇章記載揚州商胡、波斯人的軼聞瑣事,則有關(guān)田神功的記載當非虛枉。
53、這些商胡、波斯人能夠聚居于揚州,其所由的途徑不只一條,有些是由西域經(jīng)過長安前來的,由海上蒞臨的也應(yīng)不少。
54、有這么多的域外商賈的旅居,更顯出揚州的繁榮。
55、 由于交通的便利,南來北往的旅人也就不計遠近,而繞道經(jīng)過揚州。
56、唐憲宗元和年間,李翱前往嶺南,不取道出藍田關(guān),過襄州、江陵,再溯湘水而上,卻由汴渠東南行,繞道揚州,更南行,經(jīng)過衢州、洪州前往。
57、就是由長安西往西蜀的人,有的也不直接越過秦嶺和巴山,歷棧道的危險,而由汴渠經(jīng)過揚州前往。
58、唐未,韋莊入蜀就是繞道這幾條運河。
59、其所著《秦婦吟》一詩,描述亂離之時,秦中一位婦人前往巴蜀,一路上顛沛流離的苦狀。
60、雖然顛沛流離,還沒有中途改道,除非這條道路因戰(zhàn)亂受到阻遏,才不能不另取他途。
61、唐穆宗長慶年間,汴州軍亂,汴路阻遏不通。
62、其時白居易受命為杭州刺史,就只好出藍田關(guān)東南行,由襄州路前往。
63、白居易在途中曾有詩說:“東道既不通,改轅遂南指。
64、”后來到了杭州,在謝上任表中還說:“屬汴路未通,取襄陽路赴任”,其不得已的心情溢于言表。
65、就是由蜀中到河?xùn)|,也有不經(jīng)過梁州和長安而繞道揚州的。
66、船舶平穩(wěn)是要勝過鞍馬的勞頓。
67、 由上面的敘述可以看到作為當時全國最大的經(jīng)濟都會和各地的交通是相當便利的,也是無所不至的。
68、實際上已形成以這個經(jīng)濟都會為中心的全國交通道路網(wǎng)。
69、這個交通道路網(wǎng)的稠密程度,甚至不下于都城所在地的長安。
70、一個是政治中心,一個是經(jīng)濟中心,兩相輝映,兩相聯(lián)系,使當時交通的發(fā)展,超過前代。
71、 揚州的富庶 揚州位于長江三角洲上。
72、長江三角洲本是富饒的地區(qū),唐代中葉以后,中原亂離,人口大量南遷,更促進長江三角洲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,揚州的繁榮因之就蒸蒸日上,如日之中天。
73、安史亂時,黃河中下游地區(qū)備受摧殘,原來富庶的農(nóng)業(yè)地區(qū)殆難以復(fù)振,皇朝的“軍國費用”,只好“取給江淮”。
74、當時人說:“今天下以江淮為國命”,揚州就是江淮的中心。
75、江淮是繼黃河中下游地區(qū)之后形成的富庶農(nóng)業(yè)地區(qū),當?shù)厣瞎┑匿罴Z是皇朝都城不可須臾稍離的。
76、這些漕糧大都集中到揚州才上運至長安,就是從長江以南遠逾五嶺運往長安的漕糧也都要經(jīng)過揚州城下,從而更增加由揚州運出漕糧的數(shù)量。
77、揚州周圍不僅富產(chǎn)糧食,而且大量產(chǎn)鹽,遍于瀕海各縣。
78、唐代鹽稅是皇朝重要的收入。
79、據(jù)說代宗大歷之末,“天下之賦,鹽利居半”。
80、唐代最重要的理財官員鹽鐵使就駐在揚州。
81、劉晏為鹽鐵使時,于揚州周圍產(chǎn)鹽之地設(shè)四場十監(jiān)以相治理,據(jù)說每歲所得的錢財,可“當百余州之賦”。
82、揚州重要的物產(chǎn)還有錦和銅器,揚州的鏡最為有名,鏡就是以銅制成的。
83、天寶年間,韋堅主持漕運,以東南各地的船舶載著運到長安的奇物寶貨。
84、其第一船就是廣陵郡的,船上所載的是廣陵郡出產(chǎn)的錦、鏡、銅器、海味。
85、揚州當時稱為廣陵郡。
86、韋堅所征集的還有別郡的船舶,所載的奇物寶貨似都不如揚州的珍貴。
87、就是這樣便利的交通和富饒的物產(chǎn),促成揚州成為當時的經(jīng)濟中心。
88、唐人趙嘏稱道揚州的詩中有句說,“十萬人家如洞天”。
89、十萬人家似乎說得多些,至于洞天的說法,則充分道出當時揚州人的心情。
90、 益州的交通和富庶 益州自來被稱為天府之國,兼有岷江灌溉之利,不僅土地肥沃,物產(chǎn)更是富饒。
91、益州能夠成為經(jīng)濟都會,交通便利也應(yīng)是其重要的條件。
92、正是這樣才能“水陸所湊,貨殖所萃”。
93、論益州的交通,長江應(yīng)居于首位。
94、萬里長江,益州最居上游,沿江各處皆能達到,就是位于尾閭附近的東吳,也有船舶經(jīng)常來到成都。
95、益州曾被列為唐代的陪都。
96、陪都和都城之間的交通,更是受到時人的重視。
97、由成都經(jīng)綿州(治所在今四川綿陽)至劍州(治所在今四川劍閣)就進入金牛道,迤邐至于梁州。
98、由梁州至長安,則有子午、儻駱、褒斜、陳倉諸谷道。
99、這都是在前面已經(jīng)論述過了的。
100、 益州之東還有通往梓州(治所在今四川三臺)的道路。
101、梓、益兩州相距并非過遠,唐代中葉以后,梓、益兩州并列,分別成為劍南東川和劍南西川節(jié)度使的治所。
102、由梓州東北可以至巴州(治所在今四川巴中),就進入去梁州的米倉道了。
103、由成都東南行,經(jīng)簡州(治所在今四川簡陽)而至廬州(治所在今四川瀘州)。
104、 簡州瀕中江水,可以循水道直至瀘州。
105、這也是以前兵家進攻退守的老路。
106、 益州西北有茂州(治所在今四川汶茂羌族自治區(qū))。
107、州境有故桃關(guān)。
108、關(guān)以“故”稱,可能當時已不再在其地設(shè)防。
109、雖不再設(shè)防,其地的重要性卻未因此而有所減低。
110、據(jù)唐時人的記載,這座關(guān)“遠通西域,公私經(jīng)過,唯此一路”。
111、這本是南朝通芮芮、河南的舊路,故有一定的重要意義。
112、不過唐代附近及其以北,多設(shè)羈縻州,不能和南朝時相提并論。
113、 由益州南行,可以遠至南詔。
114、南詔建都于羊苴咩城,在今云南大理市。
115、由益州至羊苴咩城有南北兩道,南道由黎州(治所在今四川漢源北)清溪關(guān)出邛都(今四川越西)和會州(治所在今四川會理);北道則從石門關(guān)外出魯望(在今云南魯?shù)?和昆州(在今云南昆明)。
116、由成都至黎州,當過邛州(冶所在今四川邛徠)和雅州(治所在今四川雅安)。
117、清溪關(guān)就在黎州之南。
118、北路的石門關(guān)在戎州(治所在今四川宜賓)開遠縣(今云南鹽澤北)。
119、所謂出石門關(guān)當由戎州起程。
120、由益州循當時的長江而下就可直達戎州。
121、 益州的富饒也得力于當?shù)氐霓r(nóng)業(yè)發(fā)達和絲織品的良好。
122、天府之國的稱道,糧食產(chǎn)量的豐富應(yīng)為主要的因素。
123、絲織品以蜀錦最為有名。
124、成都早有錦城之稱,就是以當?shù)禺a(chǎn)好錦的緣故。
125、益州的物產(chǎn)還有麻、茶和紙。
126、益州的麻雖不如蜀錦的有名,也列在貢品之中。
127、唐肅宗時,第五琦清以吳鹽、蜀麻、銅冶皆有稅。
128、蜀麻能與吳鹽、銅冶并列,可見所產(chǎn)的不僅質(zhì)量高,而且數(shù)量也是很多的。
129、蜀茶產(chǎn)地不少,皆在益州的周圍。
130、益州所產(chǎn)的大小黃白麻紙也有名當世。
131、當時官府文書和朝廷詔敕規(guī)定要用益州所貢的紙張書寫,唐玄宗時還規(guī)定甲、乙、丙、丁四部書皆以益州麻紙寫成,以便于收藏。
132、 促進益州經(jīng)濟繁榮的還應(yīng)該有來自南詔的異物。
133、遠在漢魂之時,就有“永昌多異物”的記載。
134、永昌郡的治所在今云南保山縣,位于南詔都城羊苴咩西南。
135、那里能夠多異物,除當?shù)厮a(chǎn)外,更來自西南諸國。
136、這些異物特產(chǎn)又皆可通過南詔與內(nèi)地交往的道路運到成都,助長當?shù)氐姆睒s。
本文分享完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標簽:
免責(zé)聲明:本文由用戶上傳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