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斯克大學 (UPV/EHU)、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巴塞羅那理工學院 (UPC) 和巴塞羅那超級計算中心 (CNS-BSC) 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自 17 世紀以來的歷史觀測結果,并開發(fā)了數值模型來解釋木星大紅斑的壽命和性質。
他們在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》上發(fā)表了他們的觀測結果和數值模型。
作為太陽系中最受歡迎的天體之一,木星大紅斑 (GRS) 可能是最著名的大氣結構。它的尺寸巨大(目前,其直徑與地球相當),紅色與行星蒼白云層形成鮮明對比,即使使用小型望遠鏡也可以輕松看到它。
木星大紅斑是一個巨大的反氣旋渦旋,其外圍風速達 450 公里/小時。它是太陽系行星大氣中最大、壽命最長的渦旋,但其年齡尚有爭議,其形成機制仍不清楚。
關于大紅斑起源的猜測可以追溯到天文學家喬凡尼·多梅尼科·卡西尼首次通過望遠鏡觀測,他在1665年發(fā)現(xiàn)了與大紅斑同一緯度的一個暗橢圓形,并將其命名為“永久斑點”(PS),因為他和其他天文學家一直觀察到它直到1713年。
隨后118年,天文學家失去了對它的追蹤,直到1831年及以后,S. Schwabe才再次觀察到一個清晰的結構,其形狀大致為橢圓形,與GRS位于同一緯度;這可以被視為對當前GRS的首次觀測,或許是對新生的GRS的觀測。
標簽:
免責聲明:本文由用戶上傳,與本網站立場無關。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,并不構成投資建議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 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