奀,拼音為“ēn”?!皧C”是一個方言字,意思為“瘦小/瘦弱”。奀,拼音:ēn,注音:ㄣ,釋義:〈方言〉人瘦小衰弱?,F(xiàn)在廣東方言仍有此字,音ngan1,仍表瘦小義。常用作人名。又音:dí,注音:ㄉㄧˊ,釋義:〈方言〉物件小。擴展內(nèi)容:◎奀(一)拼音:ēn,注音:ㄣ〈形容詞〉(1)會意。從不,從大。本義:人瘦小衰弱。奀,人瘦弱也?!巍し冻纱蟆豆鸷S莺庵尽るs志》奀,音勌,言瘦弱也?!巍ぶ苋シ恰稁X外代答》卷四粵中語少正音,書多俗字?!宋镏菡邽閵C。音茫。——清·鈕琇《觚賸(gū shèng)·粵觚上·語字之異》現(xiàn)在廣東方言仍有此字,音ngan1,仍表瘦小義。常用作人名。瘦的叫林奀,比盛伯稍為年輕,人們喚他“奀叔”,一個誠實的老蕉農(nóng)?!悮堅啤断泔h四季》第二章◎奀(二)拼音:dí,注音:ㄉㄧˊ〈形容詞〉(2)方言。物件小。廣東陽江話量詞可以在沒有數(shù)詞的情況下受形容詞大、細、奀(?。┑闹苯有揎?。如:我果(這)張刀奀張,你那張刀大張(我這把刀小,你那把刀大)。——《漢語大字典·大部》“奀仔”與“奀妹”是廣府人熟悉的兩個粵語詞,用來指稱身材瘦小的男孩子與女孩子。然而,其中的“奀”字在北方人看來十分冷僻。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,廣東作家楊干華的長篇小說《天堂掙扎錄》完成,書稿寄到《百花洲》雜志后,由于書中有個人物叫“奀妹”,該雜志編輯就不懂得“奀”字,于是建議作者換為另一個字,但楊干華堅持不改。其實“奀”字很早就有,宋代周去非的《嶺外代答》一書中就收錄了這個字,該書《風土門·俗字》載:“奀,音動,言瘦弱也。”同是宋代的范成大《桂海虞衡志》亦載:“奀,音動,人瘦弱也?!笨梢娺@個字最初讀為“動”,而今天粵語讀為??n,同義不同音?,F(xiàn)代壯語中有個“dungx”的音節(jié),意為“小”,例如“dungxbongq(小腹)”、“dungxheb(小氣)”、“dungxcaenz(度量?。钡取S捎趬颜Z保存著大量古代俚僚語言的因素,按此推斷,《嶺外代答》與《桂海虞衡志》所載的“奀”應屬“土俗字”,即依照漢字造字法創(chuàng)造的俚僚土著文字;后被粵語借用,讀音改為??n。也就是說,粵語中有個??n的音節(jié),意為瘦小,由于這個音節(jié)沒有漢字記錄,便借用了俚僚的土俗字“奀”。這么一來,這個土俗字也就變成漢字,原來的讀音反而被人們忘記了。用“奀”合成的粵語詞,除了“奀仔”、“奀妹”之外,還有“奀細”、“奀雌雌”等,但最常用的是“奀妹”。尤其是電視連續(xù)劇《七十二家房客》熱播以來,這個粵語詞變得家喻戶曉。同時,“奀”還作為方言字收錄入《現(xiàn)代漢語詞典》,逐漸為北方人所認識。參考資料:百度百科-奀
標簽:
免責聲明:本文由用戶上傳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刪除!